为什么选择我们

/p>

联系我们
  • 地址: 深圳:深圳市福田区沙嘴路红树华府A座1207
  • 电话: 0755-26608702
  • 电邮: szmec@qq.com

十四五我国区域经济将如何发展

十四五我国区域经济将如何发展
 
文 | 应习文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还有短短几天,我们就将告别十三五,开启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变化,包括区域经济格局由“东西差距”变为“南北差距”;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更加细化,形成强大发展引擎;特大城市发展由扩张转向疏解,人口回流促使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崛起等。展望十四五,新冠疫情将对我国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造成较大影响;“双循环”新格局将推动我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大发展,产业的城市间分工成为主流;新的区域国家战略将更加关注平衡南北差距问题。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都应结合自身特点,把握时代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的三大特点
 
        (一)区域经济格局由“东西差距”变为“南北差距”
 
        过去我国区域经济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东西差距”,这是由我国“西高东低、东部沿海”的地理特点决定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借助地理环境与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实现了“先富”。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我国前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也是为了解决东西差距这个问题。
 
        然而,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突然演变为了“南北差距”,北方经济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区域塌陷”问题,南方经济却保持“岁月静好”。很多分析都有指出,南北差距的成因在于气候条件、发展观念、产业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商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上的差异,固然一直存在,但之所以选在十三五期间突显出来,还有一些其他事件的助推。
 
        一是长江经济带的大发展,使得西南地区与中南地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红利,特别是产业链沿着长江由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相比之下,北方的黄河在这方面的作用要小得多;二是部分北方省份在第四次经济普查后GDP“挤水分”,将多年掩盖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三是环保整治的力度显著加强,特别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十三五期间民众的主要诉求,这对北方的影响远大于南方。
 
        (二)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细化,形成强大发展引擎
 
        十三五之前,我国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主要有“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五大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前两个其实提出于十二五末期,但主要发展仍在十三五期间),意味着我国在区域层面的战略部署更加细化。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中,北方只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剩下的四个都在南方,而且从现状来看,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均衡程度,也与长三角、粤港澳存在明显差距,这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南北差距产生的另一个成因。
 
        (三)特大城市发展由扩张转向疏解,人口回流促使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崛起
 
        十三五期间,北京与上海两个特大城市多年来持续的人口快速流入现象出现逆转,城市发展由扩张转向疏解。与此同时,一批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加快,包括重庆、成都、西安、杭州、郑州、武汉等。
 
        这种变化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推动力。第一个推动力是北京与上海在持续中心化后自身遇到了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瓶颈,表现为大城市病(污染、拥堵)和高生活成本(高房价等),城市吸引力下降,同时行政干预(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设定严格的中远期人口控制目标)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第二个推动力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变化,体现在经济重心的南移,近年来北方地区多处出现“经济塌陷”,北方的有限资源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郑州与西安),同时资本、人流南迁使得南方城市崛起,特别是西南的成都、重庆,以及中部的武汉等明星城市,粤港澳也顺势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第三个推动力是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拉近了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高铁使得一线城市一小时交通圈扩大,城市群发展具备了基础,一线城市由“虹吸”转向“辐射”;二线城市地铁等大量基建的完成,也使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力直逼一线城市。
 
 
二、十四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一)新冠疫情将对我国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造成较大影响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重大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中央积极部署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各地复工复产逐月好转,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展望十四五,新冠疫情将对我国的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格局造成较大影响。
 
        一是城镇布局由单中心向多核多中心发展,区域与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新冠疫情对单中心、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单中心特大城市的发展正遇到越来越多的资源承载力不足、环境污染与公共卫生等问题。新冠疫情的爆发,将加速新型城镇化由单中心模式转向多核多中心发展。随着资源要素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将会带动区域与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二是地区间交流逐渐走向线上化。疫情推动互联网科技出现跨越式发展,线上经济与生活方式迅速普及。互联网技术的突破使得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成本下降,既降低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也间接促进了城镇布局的多中心化。
 
        三是疫情防控将显著推动我国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进度将大大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加速应用,由此改变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方式,催生一大批新商业模式,给金融服务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双循环”新格局将推动我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大发展,产业的城市间分工成为主流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我国必须充分挖掘战略纵深,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这意味着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上升和区域整合与发展速度的加快。都市圈与城市群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我国城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将会实现市民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将会进一步得到优化。
 
        “双循环”新格局下,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从城市内部空间的产业分工扩大到城市群空间的分工,更加强调各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差异化和产业互补协作,推动主要节点城市与周边地区联合打造具有强大功能或特色服务的板块,并积极寻求板块之间的联动协作。在此过程中,城市群内各城市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链条上的关联配套得以建立,各城市实现错位发展,从而避免重复投入、产业重叠和恶性竞争。同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支持将确保城市群功能一体化和城市间有效合作,形成更大空间内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城际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能立体交通体系等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大发展。
 
        (三)新的区域国家战略将更加关注平衡南北差距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南北差距”问题突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缓解南北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将成为十四五政策着力重点。
 
        梳理目前五大区域层面的国家战略,北方仅有一个,中部地区也仅有“长江经济带”有所覆盖。因此,十四五期间如果新增区域国家战略,那么北方与中部地区的交叉地带希望较大。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群发展现状来看,根据面积、人口、经济指标等综合排序,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强势城市群主要有: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四个候选希望最大。其中长江中游与海峡西岸的发展程度与体量,与成渝不相上下,但成渝因处在西部,战略意义更大,已率先成为国家战略。而且长江中游已被长江经济带覆盖,而海峡西岸的地缘环境也更加发杂。剩下的两个城市群均在北方,一个是中原,一个是山东,正如前述分析,由于中原城市群同为北方和中部地区,入选下一个国家战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三、十四五我国各区域板块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一)东部地区:三大区域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东部地区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一体化三大战略,将继续在改革创新、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引领全国高质量转型发展。一是新基建、高科技产业将成为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东部地区,特别是三大战略地区在高科技领域实力最强,人才、技术与资金高度集聚,使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资金与人才密集型高科技行业发展优势突出。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东部地区城镇密布,基建互联互通程度高,并拥有我国最大的三大都市圈,三大战略区域的纲领性文件均以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将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最领先地区。三是以自贸区和示范区为核心加快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东部地区是我国自贸区密度最高的地区,已实现自贸区全覆盖,并且拥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大重要的示范区,无疑将享受到自贸区与示范区各项政策先行先试红利。
 
        (二)中部地区:后疫情时代的加速复苏与承接东部要素转移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叠加效应不断累积,中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不断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区域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一是后疫情时代中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加速复苏。在新冠疫情中,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虽然受到较大冲击,但最终经受住了考验,2021年起,中部地区经济有望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复苏,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增长点。二是中部地区将显著受益于要素市场化转移加快利好。《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两项重磅文件的出台,将推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与数字要素更加市场化流动,中部地区紧邻东部要素聚集区域,资源土地及环境承载力强,将越来越享受到东部要素转移的红利。
 
        (三)西部地区:“一带一路”与“网红经济”发挥后发优势
 
        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有所分化,西南地区依托海陆新通道、成渝城市群等区域战略,以及云贵地区对于数字化新经济的大胆探索,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显著,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西南高地”。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增速有所放缓,经济结构仍以能源、化工等资源型重工业为主,面临较大转型压力。不过在新冠疫情中西北地区受影响较小,经济表现已呈现企稳态势。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西部地区将继续追赶东、中部地区,一是“一带一路”战略打开了西部地区的开放空间。深化西部地区与对周边陆上国家的沟通交流,促进经贸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由封闭转向开放,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二是互联网与“网红经济”异军突起带来的机遇。互联网拉近了物理上的距离,使得西部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经济,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在互联网大潮中晋升为“网红城市”,为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三是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后发优势和空间。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将加快对西部传统工业的改造;依托丰富的人文与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也将带动西部服务业升级发展。
 
        (四)东北地区:全面改革,强化市场,提升活力
 
        近年来东北地区再次面临经济“塌陷”问题,国有经济比重占比过高,市场缺乏活力,老龄化人口净流出以及能源枯竭问题持续困扰东北经济。未来,东北经济需要全面改革,强化市场,提升经济活力。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将加速推进。按照公益类、商业类的分类改革思路,对东北地区现有国有企业进行类别划分和资产剥离、重组等动作,加速国企资产整合及股权优化进程,推动国有资本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二是强化市场,提升活力。东北振兴,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市场活力的增强。只有进一步厘清政企关系,打造强化市场的服务型政府,促进民营经济活跃度增加,才能使东北经济走出困境。“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需要苦练内功,夯实制度与体制基础,不必苛求过高的经济增速。
 
---------------------------------------------------------------------------------------------------------------------------------------------------
 
文章出处:看懂经济微信公众号,网络转载。
          
版权申明:内容及图片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